让电影滋润童年
发布 : 2020-06-05 09:05:07 来源 :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副秘书长 李镇
中国有超过3亿青少年儿童。在所有针对这个群体的文化产品当中,国产电影的影响力偏弱,生存现状尴尬。目前,国产儿童电影年产量约50部,且仍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而这仅有的儿童电影当中,能与观众见面的作品更少,其中质量也参差不齐,能够实现盈利的屈指可数。
中国儿童电影的缺失
中国儿童电影的健康发展亟待重视。社会出现的不良现象严重侵蚀孩子们的心灵。“小鲜肉”“卖萌”、盲目追星、“萝莉控”、低俗喜剧和颜值崇拜等现象严重污染着我们的校园。少年儿童的影视作品出现了文化失调、文化失衡和文化错位等现象。由于缺少评价标准和强有力的监管和扶持措施,优秀文化的容身之地越来越萎缩。不受约束的网络文化、各种形态的电子游戏流行于校园,严重干扰了孩子们接近先进文化产品的机会。这些现象的背后推手表面看是市场经济,但深层次原因是复杂的,其中包括中国与西方外来文化的博弈。由于网络传播速度的高效和隐蔽性,一部分民营公司和网络“大V”为形成网络围观,吸引眼球,大肆贬低打压国产电影,宣传欧美日韩电影。
就在2017年3月,某手机公众号推出的“3~13岁100部经典儿童电影”中,竟然没有一部中国电影,几乎都是美国电影,其中连《黄色潜水艇》《鬼妈妈》《小妇人》《我爱贝克汉姆》等即便在欧美也有“限制”的电影都算在其中,《我爱贝克汉姆》是两个女生暗恋体育教练的荒唐故事,无法对“3~13岁”的孩子起到好的作用。
儿童影视产品本土文化的缺失局面是令人担忧的。2014年,由北京师范大学的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发布的《影视对未成年人的影响》的调查报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对北京8个城区25所中小学,8~18岁少年儿童的问卷调查中,对中国电影中的国家形象和华人形象的认可率仅仅是40%左右;与此形成反差,对美国电影中的美国形象认同度却高达73%。在中国青少年的头脑中,美国精神和美国价值观得到认同和强化,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核心价值观未能得到有力而强势的体现。
必须承认,这些年来,一直有一批优秀的电影人在为中国的儿童电影努力。国产儿童电影也有不少佳作问世。《我的九月》可能是中国最优秀的儿童电影,它告诉孩子们勇敢和诚实是无价的,也告诉人们孩子的纯真如金子般宝贵,童年永远值得保护。《麦豆的夏天》从一个城里孩子到农村度假的有趣故事,暴露了城市家庭中对于儿童合作精神、同理心教育的短板。《旋风女队》《破门》讲的是一个农村足球队的故事,却一改农村题材卖苦催泪的老套路,全片以风趣、积极的基调给人向上的力量,可以给无数孩子树立理想奋斗的榜样。《天上掉下个琳妹妹》以魔幻的笔调,描绘了当今中国二胎家庭的状态,褒扬了儿童与生俱来的善良。《妈妈你真棒》是科幻电影类型,不仅宣传了各种安全知识,也道出了母子之间无法替代的挚爱亲情。
不能一味抱怨市场
中国商业电影增长迅速,但是这一形势并未对少年儿童电影产生相应的积极影响。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没有电影的分级制度,也缺少完善的儿童电影监管与消费体系,造成一部分不适合儿童观看的成人影片进入儿童视野。在商业院线,诸如《罗曼蒂克消亡史》《西虹市首富》《画皮》《唐人街探案》《南方车站的聚会》等影片应该是成功的,应该承认很多国产片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或思想深度;但是,当家长带着孩子进入影院,看到这些影片中裸露的镜头、露骨的语言、玩世不恭的态度、荒诞的社会现实、无法理解的成人世界,与课本完全不同的历史描述……很难想象,这些会给心智未成熟的孩子们带来什么。
首先,目前电影公司对于儿童电影的投入比较有限。除《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的剧场版电影系列以及《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个别优质动画片之外,多数儿童故事片缺乏市场竞争力;因为没有市场,投入更加萎缩;投入少,自然无法保证质量;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一位儿童电影专家生动地将电影比喻为牛奶:中国家长们担心的是,中国孩子吃国产劣质奶,与其营养失调,不如喝洋奶,然而喝洋奶就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外国文化和价值观。外国大片可在影院放映一个月左右,而国产儿童电影幸运地只能做“几日游”,大多数是“一日游”“半场游”。多数国产儿童电影孩子们难觅真容。
第二个重要原因是管理机构的基本策略不当。我们不得不说,有关部门对于儿童电影缺少足够的重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电影开始了艰难的市场转型,经过20多年奋斗,中国电影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今天,我们拥有位居世界第一的银幕数和最大的观众群体,产业规模和多项产业指标保持在世界第二的位置。市场化是电影发展的历史必然,但儿童电影的属性不仅仅是商品,倘若简单粗暴地推给市场是极不负责任的。过去,我们的电影行业没有钱,现在我们变得有钱了,然而儿童电影的境遇不但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愈加式微。1981年成立的“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于1999年被并入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儿影厂的所有员工被打散分到了中影集团的各个部门,儿影厂的生产任务也转而由集团下属的第三制片公司承担。“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只剩一块“金字招牌”。儿童电影的生产也从“计划”被推进了“市场”。
从事儿童电影的专业人士越来越少,走入影院的孩子越来越少。1982年一毕业就被分配到儿影厂的冯小宁导演说:“每个真正从事过儿童电影创作的人都会知道,拍儿童片有多艰难。”国家一级导演、原儿影厂厂长江平也表示:“儿童电影是在艰难和坚强中生存,儿童电影的创作者凭的就是一份责任,希望让中国的孩子看到自己民族的电影。”1985年,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受国家广电部、教育部、文化部、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委托创办了中国电影童牛奖。自创立以来评选了12届的童牛奖,不仅催生了好的儿童电影,重要的是凝集了专业研讨少儿电影的队伍,一批儿童电影理论家指导并研究中国儿童电影创作状况和发展趋势,对发展壮大儿童电影是孵化器。然而,这一重要的奖项莫名其妙地终结于2005年,自从被并入中国电影华表奖之后,中国儿童电影仅有的国家奖就消失了。
赵葆华先生称国产少儿电影是“ 弱势之旅”。还有谁在掌控孩子们看的电影呢?—中国影院的经理,他们客观上在培养孩子们的观影习惯。影院经理的判断标准是什么?是上座率,是票房。什么卖钱就放什么,什么电影好卖上什么,我们不能说所有影院经理都是急功近利、没有责任也无社会担当的;但市场经济是残酷的,适者生存,我们很难追究他们的责任,这是由中国电影产业的生态大环境和文化产业的大环境决定的,他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市场规律还决定了少儿电影的制作费普遍投入很低。小成本,小制作,小打小闹,很难请到有成就的编剧、导演和明星,这就是事实。如此尴尬的文化境遇与市场规律不无关系,市场本身没有错,把儿童电影推给市场就值得商榷。市场遵从追求利润的“丛林”法则,放眼世界,儿童电影其实在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公益性的,需要全社会付出无私和无价的爱。当给孩子们创造精神产品的时候,我们应该把社会责任和社会效果提高到比票房比经济利益更加首要的位置。
第三个原因是我们对儿童电影缺乏有效的尝试和理性的探索,国产儿童片商业化经验贫弱;原创力不足。从理性上说,儿童电影应该有很大的产业空间,就像今天市场上所有的儿童食品都在盈利。但是儿童文化产品的发展规律更为复杂,现状一时难以扭转,加之我们教育部门和创作监管部门的经验欠缺,仍然需要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得到强有力的国家支持。
第四个原因是教育观念还有待更新。应试教育仍然是中国教育的主体机制,受到教育部门、教师和家长的充分认同。这就造成了孩子们看电影的机会少,时间和空间都没有充分的保证。儿童本身无直接消费能力,儿童电影的命运受制于家长的决定,在应试教育为主的社会环境下,家长迫于现实的功利需求,极少主动给予孩子去电影院的机会。按照一般观念,电影虽然有教育属性,还是被看作娱乐产品,加之没有专业人士的推荐引导,教师对于这项工作的知识储备不足,即便看好电影,也无法让孩子们充分吸收优秀电影的精神营养。目前,这个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2 018年底,教育部和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优秀影片在促进中小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孩子们“看电影、评电影、拍电影、演电影”。在不远的将来,在所有致力于这项美好事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将迎来儿童电影全面发展的春天。
让少年也爱上拍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数码技术快速发展,影像设备越来越先进、易用和廉价。少年儿童的电影教育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
摄影机成为孩子们手中的“笔”,孩子们不但是电影观众,这些年来,也逐渐成为电影创作的主体。中国儿童少年电影不但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和文化战略,也关系到未来主人翁的基本素质教育。当今的孩子诞生于无处不在的画面影像社会,欧盟主席何塞·曼纽尔·巴罗苏说:“电影必须像文学一样,应纳入学校课程,生活在被影像主宰的世界中,孩子们必须学会活动影像的语法,就像他们学会文法一样。”未来的中国,如果要获得更加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力,我们的人才必须掌握影像语言,发达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就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孩子们的假期作业可以拍摄电影短片。
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儿童青少年的影像教育,每年都有各种儿童微电影国际大赛。中国城市儿童从3~4岁就开始接受与艺术有关的各类正式教育培训。和传统的艺术教育相比,电影教育起步最晚,但从近几年的发展速度来看,这一教育形式发展速度非常快。从2011年开始,微电影社团开始在中学陆续出现;到了2015年至2016年,微电影成为校外美育的热点。2015年,由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与教育部、中宣部联合发起了全国儿童青少年微电影大赛;2016年,第二届全国儿童青少年微电影大赛的作品已经覆盖了全国各省和直辖市。微电影社团在中小学和校外少年宫迅速增长。电影教育具有综合性、集体协作性的特点,可以因人而异、因条件施教,入门容易、提升空间大;适合不同程度的孩子。
全国各省都有学校选拔学生作品参加,微电影作品的质量逐年提高,形成了蓬勃发展的新气象。尤其在定格动画方面,我国青少年的拍摄水平提高最为迅速,接近世界领先水平。展望未来,当我们谈论儿童电影时,可能会有很多是关于儿童电影创作的话题。
我们应继续鼓励和加大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儿童电影教育的力度。儿童微电影教学可以通过教育系统,将这项新兴的校外课程规范化、常态化。聘请有关专家完善有关教材和课件,并结合国内外的微电影比赛,积极推动微电影教育的深入开展。从目前调研的情况看,中国的儿童电影教育还存在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相对于东部大城市要落后一些。尤其是新疆、西藏、青海等地区,应随着扶贫工作的推进,加大电影教育的人才、技术和经费扶持的力度,积累和优化电影远程教育的资源。
儿童电影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了我们的未来,应建立健全中国儿童电影创作的专项基金。这项基金应该由政府出面设立,每年拨出固定额度,专门用来扶持儿童电影的创作。制定分等级的、有效的使用制度,对于优质的儿童电影项目应该重点扶持。应恢复儿童电影童牛奖,并加大奖励的力度。童牛奖作为国家对于儿童电影事业给予机构和个人的最高荣誉,将起到这项事业的重要导向作用,是一个具有权威性的激励机制。儿童需要一个国家的创作主体,应恢复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的常规建制。在生产机制上以公益属性和市场属性各占一半。从各相关机构选派专家,建立专门的评审队伍,有计划地对项目进行定期评估,指导生产。
为了让孩子们看到更多的好电影,教育和电影管理部门应联合促成校园院线和校外院线,有计划地安排儿童观摩优秀电影。由于放映成本的降低,目前各城市包括乡镇的学校,都具备放映电影的条件。建议请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出面,建立以中小学校园放映点为主体的校园院线,以各级少年宫为主体的校外院线。并以历年评选出的优秀儿童电影为放映备选片库,展开儿童电影观摩的长效机制。在此基础上,提高有关教师的电影欣赏水平,做好孩子观摩电影的赏析和讨论工作。
对于所有电影,建立有关儿童年龄的适龄评分标准,可能有些电影是适合大一些的孩子看的,有些是只适合某个年龄段观看的,而有些是非常不适合各个年龄的儿童观看的。我们应健全儿童电影分级或相关保护的措施,建立有法律效力的措施。目前,对于电影的适龄人群的研究,有些机构和公司已经做了一些工作,并取得了一部分研究成果,可以给予一定的支持,在管理、研究、运行等多个步骤上系统化地展开合作。
为了提高中国儿童电影的整体水平,我们应扩大和加强与世界儿童电影工作者的合作交流。积极参加国家儿童电影的活动,通过和外国同行的沟通,取得经验。目前的途径是各国的国际儿童电影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全世界极具影响力的儿童电影节,自2017年已落户广州,以后每年一届。另外,世界各国还有各种形式和规模的儿童电影论坛。
我们深知,这里的每一项工作都不简单,都需要长期的、不计代价的努力,但是为了我们的孩子们,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一切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