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动态 >首页

宝鸡市《积极探索爱国主义影视教育新机制》等8个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

发布 : 2018-04-20 10:44:55     来源 : 陕西省教育厅

    按2017年, 我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大力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要求·大实践”活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和实效,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宝鸡市教育局《深入推进中小学影视教育在光与影中塑造学生良好品质》等10个德育案例被教育部评选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现将宝鸡市教育局等单位的德育经验和做法予以印发,供各地和中小学学习借鉴,促进全省各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要求·大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宝鸡市: 积极探索爱国主义影视教育新机制
      近年来,宝鸡市积极探索爱国主义影视教育新机制,让中小学生在观影、评影中积累知识、陶冶情操,在创作微电影中增强创新能力、弘扬文明风尚。他们的做法和经验是:
      纳入课程,突出爱国主义影视教育县区每年遴选优秀爱国主义电影20部左右,学校确保每名中小学生每年观看4-6部优秀爱国主义影片,近5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观影人数保持在90%以上,高中观影人数70%以上。将影视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义务教育阶段每月至少组织学生上2-3次影视教育课,高一、高二全面开好《电影与艺术欣赏》地方课程。开展阅读影视故事、复述影视情节、畅谈观影体会、制作影视海报、设计动漫形象、影视歌曲大家唱、电影配音、课本剧比赛等活动。
      搭建载体,助力学生影视教育实践一是建立影视社团。开展《微电影与电视节目制作》、《播音与主持艺术》等培训,通过专家指导、动手实践等,由看电影向评电影、拍电影转变。 二是举办微电影节。组织师生自编自导自演创作校园微电影,展现身边故事。2017年,举办中小学生微电影节,征集作品185部,网络点击量200余万次,引发了一轮拍真情、讲善行、爱宝鸡、尚文明的热潮。三是加强阵地建设。将全市81个校园电视台归口电教部门统一管理,邀请市、县电视台专业人员,定期对学生进行专业培训,让学生参与拍摄课本剧、微电影等,校园电视台成为学生影视实践的重要阵地,宝鸡炎帝影视、钓鱼台影视成为全市中小学影视教育基地,定期开展体验实践活动。
      拿出举措,推动影视教育发展一是建立激励机制。成立市、县、校影视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宝鸡市影视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影视放映人员管理制度》、《影视教育放映设备管理制度》,把影视教育纳入县区目标责任制和学校德育工作考核内容,隆重表彰先进工作者,评选影视教育奖,激励创新,打造特色。二是落实专项经费。市、县每年列支专项经费用于支持电影放映、教师培训、专家讲座、微电影创作、举办大赛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观影经费按每生每学年10元从公用经费列支,高中学生观影经费在课外活动经费列支。三是打造基地学校。全市建立起了100所影视教育实验学校,树立陈仓、凤翔两个典型,辐射、带动影视教育全面开展。
      宝鸡市经过近年的探索实践,初步实现了影片放映常态化、专题教育系列化、实践活动多样化。2015年,在全国首届中小学生电影周,宝鸡市陈仓区选送的微电影《答卷》获十佳影片,高新二小学生影评获全国一等奖;2016年,宝鸡市8部作品在“全国校外系统青少年微电影展评活动”中获奖;2017年,宝鸡市4部作品在“全国青少年学生微电影评展活动”中获三等奖。
      榆阳区:强化乡情教育培养爱乡情怀
      近年来,榆林市榆阳区开展 “爱他人、爱家庭、爱校园、爱家乡”专题教育,打造了“乡情教育”德育特色品牌。
      强化学校主阵地实施榆林民俗文化进校园工程,在校园文化中渗透民俗文化;建立榆林民俗文化展馆,陈列唢呐、皮袄等,让学生充分了解陕北文化;利用社团活动开展剪纸、说书、道情、秧歌、民歌等一系列文化活动。
      搭建家庭主平台学生在家长指导下,每年完成1件农具操作,掌握两项烹饪技巧,参加1周劳动实践。新建了30亩学农基地,城区学校分管1亩学农实践基地,以班级为单位,小组以家庭为单位,由家长带领孩子轮流在实践基地种植管理,劳动成果全部归学生享用。全区每年一届“我劳动,我快乐”征文大赛和亲子劳技大赛,调动了学生的劳动热情和家长的参与热情。
      拓宽社会主渠道邀请榆林市荣获全国美德少年称号的段红燕、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的任凤祥、榆林好人方光裕、榆林最美教师贺艳等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现场报告,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
      开展“爱他人、爱父母、爱校园、爱家乡”教育。日行一善爱他人。学校每年进行一次校园最美学生表彰奖励活动,区教育局每年评选表彰奖励一批榆阳最美少年;感恩教育爱父母。学校要求学生每月至少做一件关爱父母的好事,针对部分学生叛逆心理突出和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的现象,采取“视点对接—典型引领”的办法,用案例教育,用榜样激励,用典型带动;主题教育爱校园。启动“最美校园”创建工程,开展文明宿舍、文明班级、卫生厕所、放心食堂、绿色校园和平安校园 “六大创建”活动,增强学生校园主人翁意识;乡情教育爱家乡。学校每年组织学生登临”镇北台,深入红石峡,春秋季节感受大自然等体验活动。编写了《可爱的榆林》、《永远的星元》和《我心中的季鸾》等一大批地方和校本教材,充分借助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开展乡情教育,激发学生建设榆阳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延安中学: 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
      延安中学确立了“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的办学理念,开展责任教育、创造教育、生活教育和励志教育四项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学生当好延安精神的传承人和实践者。
      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着力开展责任教育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责任教育,培养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国家、对社会负责的人格品质。一是构建体验模式、自我教育模式和文化陶冶模式,与延安精神教育相结合、与重大节日和重大时政相结合、与精心设计的主题教育相结合的革命传统教育新模式;二是坚持每天一次的班会课、每周一的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每月一次的延安精神主题教育活动、每年一次的成人礼等特色活动;三是把校史教育作为新生入学第一课。
      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着力开展创造教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学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一是打造“自主高效”课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二是举办科技艺术节,让学生自主设计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挖掘学生自主创造潜能;三是学校成立机器人社团、航模社团、延中书社、心桥心理社等各类社团三十多个,组织管理制度化,活动开展常态化。其中机器人社团在陕西省第十六届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机器人竞赛项目中获得工程创新赛高中组一等奖。
      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着力开展生活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核心,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开展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奉献自我、忠于国家的集体观念和民族意识。一是把课堂作为生活教育的主渠道,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和善于自我分析问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通过创建国家安全教育示范基地,心理健康教育、服刑人员“现身说法”、拍摄专题片《弯道》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文明的生活方式;三是实施学生“塑造自我”计划和青年志愿者行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增长才干,树立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宗旨意识。
      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着力开展励志教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标志,培育和弘扬“艰苦奋斗、努力学习、勇于担当、光明在前”的学校精神,开展励志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理、精神自强的自立品质和勤俭节约的文明素养,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顽强意志。一是把校园建成延安精神教育基地,让文化熏陶;二是开设“延中大讲堂”,邀请老革命、知名校友来校作报告,让榜样引领;三是每年进行一次 “走延安路、做延安人、铸延安魂”研学旅行红色远足等活动,寻访红色足迹,重温红色记忆,体验红色艰辛,培养红色品质。受到来延安调研的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的高度评价。
      临渭区: 做实慈善教育
      近年来,渭南市临渭区将慈善教育纳入德育工作体系,建立了慈善教育全覆盖、课程化、行动化的工作模式,将善的品质植入每一位学生的心中。
      建立慈善教育的激励机制。将慈善教育课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纳入教学课时、纳入教材体系、纳入教师职责、纳入课堂设计、纳入职责考核;使慈善教育做到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爱心教育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发放《慈善读本》53000余册,基本满足了学校慈善课教材问题,落实慈善教育课每学年10课时的要求,将慈善教育纳入学校年度综合考核、班级量化考核和教师职务考核中,将慈善教育课列入区级职称评定考核范围,表彰慈善优秀单位和个人,召开三次慈善教育活动总结表彰会,拿出17万余元进行奖励, 20名慈善教育课优秀教师被评为区级教学能手。区实验小学的《西部地区小学慈善教材的研究与探索》,获教育部的科研立项。配发7万余本“日行一善”记录本,让学生每天做一件善事,并把所做的事记录在本子上,每月开展班级、每学期开展学校的善举小标兵交流评选,每学年对全区评选的善行小标兵进行表彰奖励。 
      围绕“日行一善”开展了诸多实践活动。每学年进行一次学善、知善、行善总动员,做一件好事或者是孝事,让师生体会 “我善行、我快乐”的意义;倡导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在家孝敬父母、在校友爱助人的为善观念正在成为每一位学生的行动指南;全区教育系统共有志愿服务队105支,开展环境清理、关爱孤寡老人、交通疏导等志愿服务活动;全区140名教师,深入到农村32所中小学开展支教活动,给予农村慈善课教师全方位的指导;学校主动联系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和企业单位,向对口帮扶学校的留守儿童开展爱心捐赠活动;开展“废旧衣物,一张纸献爱心”活动,设置110个废旧衣服回收箱,废旧衣物回收约40吨。
      2016年,临渭区教育局荣获陕西省慈善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慈善教育进课堂”项目荣获陕西省第二届“三秦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承办了全省和全国慈善教育工作现场会,受到与会代表的赞誉。2017年,区实验小学承担的教育部“十三五”教育教学研究规划课题《西部小学慈善教育实践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已于4月份开题,为慈善教育与学校德育相融合提供理论支撑。“慈善校园”成为临渭的城市名片,德育的亮丽风景线。
      王益区:“好人”现象成为教育新常态
      铜川市王益区实施“好人”育人工程,广大中小学生道德素养明显提升,校园好人不断涌现。
      主题活动育好人坚持开展道德讲堂、主题班会、志愿服务、“日行一善”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广泛宣传学好人。通过善行义举榜、新闻媒体、校园网等手段广泛宣传身边好人的先进事迹,扩大好人效应;积极评选推好人。开展“三好学生”、“美德少年”、“身边好人”评选推荐活动,发现挖掘身边好人,树立先进典型,引领崇德尚善道德风尚;践行美德做好人。开展道德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广大中小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践行道德规范,养成“抬手做好事、随处可行善”的良好习惯。
      “好人”德育模式实施三年来,校园好人已成为王益教育新常态。矿务局一中学生鲁菁菁助人为乐,品学兼优,当选2016年全国最美中学生;黄堡镇逸夫小学学生寇文韬孝老爱亲,诚实守信,被推选为2017年陕西省美德少年铜川选区唯一提名奖。全区各级评选出美德少年840余名,涌现出先进典型20余人。好人事迹层出不穷:矿务局第四中学张佳浩、任沈旭两名学生寒夜舍鞋服救助老人;陕煤建司一中学生汪宇涵、席玉、李源救助摔伤在马路上的八旬老人;红旗街小学四年级二班学生李璟龙捡到手机寒风中苦等失主;黄堡镇第一幼儿园李卫平、陈琛、杜夏琼3名教师深夜紧急救助车祸伤者等先进事迹,目前,拾金不昧、尊老敬老、助人为乐、志愿服务等善行义举已成为王益城市文化新名片。
      杨凌区: 用现代农业助推学校德育工作
      杨凌是唯一一个国家级农业示范区。杨凌教育局充分发挥与旅游局合署办公的优势,整合和优化杨凌现代农业休闲游旅资源,让广大中小学生走进杨凌体验农业,在研学旅行中感受华夏农耕文明历史,感受农业农村发展新成效。
      打造现代农业品牌,做好研学旅行工作。2015年,杨凌示范区成功举办了首届植物辨认大赛,区内7支小学代表队21名学员参加了比赛,从2016年起,承办全省现代农业夏令营,组织营员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进行中草药、农作物、花卉及景观树木辨识现场教学,在旱区修复实验室观看人工降雨,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参加热带植物、花卉、蔬菜、盆景的公开课学习,参观本香农业产业、秦宝牛业、天和菌业等现代企业。参加“植物辨识大会”,引导青少年探索植物种植与生长的奥秘,展现现代农业科技,激发中小学生对现代农业科普知识的学习兴趣,参观体验现代农业在高科技下的发展成果。
      开展有益的实践教育活动。一是开展“我是后稷小传人”农业科技实践活动。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联办,组织开展了“博览园小小讲解员”活动。43名队员脱颖而出,成为了第一批小小讲解员;二是开展“当好文明东道主,我为农高会做贡献”活动。每年11月的农高会组织3万多名学生开展“小手拉大手”讲文明树新风宣传教育活动,组织教师志愿者、学生志愿者在校园内及周边开展美化环境卫生、捡拾白色垃圾等志愿服务活动;三是开展“游园实践”活动。每年组织学生参观西农大科技博览园、杨凌国际农业创新园等,让学生在游园活动中感受农业的伟大、科技的神奇,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科技的兴趣。
      长庆未央湖学校: 诵读中华经典构建书香校园
      长庆未央湖学校为引领学生感受领悟中华经典,加深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培养学生诵读、书写及讲解经典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精选诵读内容,编印校本教材。学校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理解能力和学习基础现状,组织各年级语文教师精选了课本以外的优秀古诗文及中华经典作为诵读的内容,一、二年级的《三字经》和五言绝句等;三、四年级的《弟子规》;五、六年级的《中华成语千字文》;七、八年级的《论语》的部分章节、唐宋八大家等名家作品中的一些名句名篇。统一编印成校本教材,供各年级循环使用。
      开展诵读活动,加深经典理解。一是集体背诵。每天中午和下午放学时,由德育处统一组织整队,各班队伍集合好以后就开始大声有节奏的诵读;二是讲解释义。语文教师利用课内外时间对诵读的诗词进行解析,让学生体会诗文的意境;三是活动渗透。学校每年利用六一艺术节对诵读成果进行集中展示,通过各类主题活动,激发了学生对中华诗词的热爱,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组织诵读比赛,检验诵读效果。每学期开学初,学校都要举行一次全校性的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大赛,对各班上学期古诗文诵读情况进行一次集中展示和检验。
      增加学校文化底蕴,营造儒雅书香环境。“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经典名家名篇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一个个鲜活的美德人物,一件件感人的经典故事,使学生们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习得了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总结出人生智慧和生活哲理,培养了学生人格。
      在石油普教中心和省教育厅组织的诵读评比活动,学校取得了良好成绩,2013年中心组织的“魅力汉语,经典华章”经典诵读比赛中,学校选送的作品《中华经典诗词串读》《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分别荣获小学组、中学组二等奖;陕西省“中国梦•爱国情•成才志”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2014年,学校选送的作品《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荣获中学组三等奖,《中华经典诗词串读》荣获小学组优秀作品奖; 2015年,学校选送的作品《中华少年》荣获初中组二等奖,《延安少年 中国梦》荣获小学组优秀作品奖,汪玉生老师荣获优秀辅导教师奖。
      泾阳县姚家巷中学:书院文化赋予新内容
      咸阳市泾阳县姚家巷中学前身为始建于1873年“陕甘味经书院”,培养出了著名书法家政治家于右任、教育家杨凤轩、化学分析专家高鸿、诗人雷抒雁等一大批杰出科学家及文化学者,享誉西北。近年来,学校传承“为国家强盛而发奋学习,为民族复兴而甘洒热血,为人类进步而创新科技”的书院文化,融汇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承书院文化,践行核心价值观。学校依据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六条学规以新内涵,张贴于校园显著位置和每个教室。一是树立追梦之志。开展德育实践, “厉耻习勤,习惯追梦”、“求实乐群,幸福追梦”和“观时广识,学习追梦”,引领师生筑梦、追梦、圆梦。二是倡导勤奋之行。围绕“中国梦·我的梦”开展大讨论,思考应有的心态、习惯、品质和做法。“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潜移默化为师生的自我追求。三是强化爱国之心。组织学生到德育教育实践基地参观学习,邀请县电视台《追寻泾河魂》主编、县青年作家李胜灵解读《美丽泾阳》,发出《献出一份爱心,拯救一颗生命》倡议书,为患上脊髓炎的七年级车桐博同学募捐11万余元。
      搭建三个平台,开展德育活动。一是搭建自主管理平台。采用“学校统筹,年级分管,自主评价,定期表彰”的办法,开展学生自主管理。二是成立小红帽志愿者服务队。量化考评“中学生日常规范”落实情况;自主选择帮扶对象,一对一,手拉手,同步前行,小红帽活跃在校园。三是设立心育室。化解矛盾和不悦,澄清价值原则与现实差距,鼓励学生以大智慧修身,以大文化养心,以大亲情导行。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读书、演讲、座谈、征文活动;开展“日行一善、月养一习”实践活动;开展学习身边榜样活动,将优秀学生的照片张贴于旧书院样式的教学楼柱子上,宣传先进事迹,弘扬校园正能量;开展知校史有作为活动,开学初或重大节日,组织师生了解校史,知晓历史上我校师生的所作所为,开展“校训”、“班训”和“家训”宣讲活动。      
         陕西省教育厅
 
网站首页    |    励志简介    |    励志动态    |    励志大事记    |    政策法规    |    影片介绍    |    电子报刊    |    微电影大赛    |    影评活动
技术支持:中邦网络
励志online小程序
励志online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