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动态 >首页

中小学电影教育:必要性、可行性和几点具体建议

发布 : 2017-10-19 10:22:38     来源 : 中国电影教育研究中心 沈鲁 程志

摘要:电影作为一种当代最具受众基础,同时,也是最具传播效应的大众艺术形式,广泛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程度上传播着这个时代主流亦或是边缘的思想意识和价值态度。电影的艺术表达独特性,内容承载的丰富性,传播手段的便捷性,教育功能的有效性,都让电影成为了价值输出的重要媒介。在此背景下,电影人文教育进入中小学基础教育领域,并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应当引起包括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电影教育的专家学者们在内的广泛注意。电影对于处在世界观尚在形成,思想、性格还有待进一步形塑的中小学生而言,电影人文教育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电影;人文教育;中小学基础教育

一、电影的教育功能和电影教育的现状

    “娱乐至死”的观念让观众承受了“去中心化”理念带来的阵痛,他们丧失了观影的意义,羞于谈论影像背后的生命主题,更或者是他们在自己所处的时代里,根本从未想过自己走进影院作一个准备迎接“教育”的被动角色。他们宁愿单纯被动的接受影像和声光的感官刺激,而不愿意论及每一个故事、人物的存在价值和生命启迪。他们不愿承认自己严肃的生活态度,更不愿接受崇高心理的作祟,认为生活永恒的价值是可以被找寻的。

    然而,就像曾经一味强调电影的教育功能令人是多么的乏味一样,如今,道德滑坡的另一个向度开始显现,电影过度消费、沦为精神沙漠的的娱乐功能是否也被过度彰显和阐释。以至于人们是否要开始反思,我们对任何一种电影功能的强调是否都有失偏颇,而在这个时代,文化的特殊意义被附着在电影故事的叙述和电影语言的表达上,其价值是否值得我们去探寻。毫无疑问,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消费品,必然具备消费品属性中的商业价值,因而,娱乐性也好,票房回报也罢,都统一在那一方小小的银幕上,不会任由你的意志而发生改变。

    电影同时具有娱乐功能、审美功能、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在当下的社会现实图景中,现状告诉我们,是时候到了呼唤人文复归,电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附着力应该被人们重新认知,而同样电影的教育意义也应和了时代对严肃课题的探讨。

    列宁说:“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对我们是最重要的。”蔡元培先生也曾说:“电影虽为一种娱乐,但对于教育,实有莫大的影响。”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更说:“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像电影那样,超越一般感觉,直接触及我们的情感,深入我们的灵魂。”由此可见,电影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它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塑造,对人们的教育作用是多么受到关注,而作为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手段而言,电影的教育功能更是无与伦比的。当然,就艺术形态的表征和娱乐性而言,电影的教育意义可以说是另一种生命意义的附着了。

    而电影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形成的中小学生来说,更有冲击力和影响力。爱因斯坦曾经就直言不讳道:“电影作为一种对人类精神幼年时期的教育方法,是无与伦比的。”可见,电影对形塑“三观”尚在形成的中小学生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据调查,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上海市中小学就采取对中小学生每学期收取50元观影费的方式,将组织学生观看优秀电影和思想道德教育与人文素养、创新能力培养紧密联系起来,受到学生和家长的热烈欢迎。而我国在1996年,当时的国家广电部、文化部、教育部专门成立了全国中小学生影视教育协调工作委员会,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12批共241部优秀电影。而国外亦如此,意大利早在21世纪伊始就提出了“电影课堂”计划,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生活,树立积极的人生观。1

    尽管电影的教育功能被我们所熟知,但是在目前的格局下,电影教育的方向和讨论的主题都似乎被束之于大学的高阁。在象牙塔中,被电影专业的学生、教授和其他社会阶层中的电影爱好者所谈论,大有点“曲高和寡、孤芳自赏”之意,而从未真正进入中小学教育的视野。好的电影文本的解读还存在于大学课堂,作为一种智力优势的标签在谈论和表达,而那些理性而温情,感性而格调深远的电影恰巧是如今帮助孩子们建立公民意识,飞向自由国度的武器,他们在那些悠远而绵长,铿锵而振彻人心的电影对白中,懂得了人道主义、理想主义的重要意义,他们为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而来到这个世界。而这些又是中小学教育中极度欠缺的,长久以来,电影的教育教学一直在高等教育的序列圈禁下,难以用一种俯察姿态真正进入基础教育领域,从而为艰难的中小学课程改革提供一个哪怕是想象的“教改方向”和“课程设置”的可能向度。

    而电影其主题教育功能之强大,是所有媒介都无法比拟的。在中小学生中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据不完整调查,影视作品的观看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作文水平。众所周知,影视与文学有着天然的血脉联系,学生的写作能力与语言见识的广度和深度有着脐带般的神妙关联,相关调查中,对学生语言水平影响的四个要素分别是:同学语言、影视语言、家庭语言、语文老师的语言。2例如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台词,“我们听过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喜欢就会放肆,但爱是克制”;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台词“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人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等等,这些文艺性很强的台词都会被中小学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来了。可见,电影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塑造有时候甚至有一种立竿见影的效果。

    当前的国内电影教育在高墙之内似乎大有未及江湖之远的意味,中小学生要沐电影文化的芳泽,看来不仅需要国家主管部门的重视,更要广大电影从业人员的推动,尤其是高校电影专家和学者对于这一“利国利民”事业的推动。当下,电影作为现代教育中一种重要的传播呈现,其媒体内容和作品本身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并没有得到完整的开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大多流于形式,作为一种“正统教学”之外的“娱乐辅助”,更或者说是我们在“寓教于乐”上所选择的最佳方式,然而,我们可以想见的是对于电影本身,常识的普及和电影内容的文化阅读及剖析,并没有深入,更加没有做为一种是深层观察的考量。至少,以笔者现今的观察,在中部省会城市南昌市的基础教育体系中并没有对电影在学校常规教学和日常行为规范中所能起到的作用做更为深入具体的研究和分析,不管是所谓一类重点学校还是普通中小学,都没有将电影教育的内容性考察、功能性调研和审美性养成做出系列的思考和评判以及可行性研究。 

二、中小学基础教育现状与困境管窥

    新世纪以来,基础教育领域的课程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基础教育课程的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果。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在互联网浪潮的影响下,知识爆炸呈现几何级数的态势,而教育领域的技术变革和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变换、发展,在不断吸取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取长补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同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自身基础教育的现状,不断进行自我革命,不断探索适合我国中小学生学习、成长和发展的教育途径。

    我们需要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但任何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都需要经过时代的检验,其引进和吸收,都需要建立在对本民族文化、历史、精神内核的充分认识和深度发掘上,也同样需要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对教育理念自身实行“中国化”改造,让学生和教师真正理解并参与到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来,让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更加符合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真正体现“全人教育”的综合性目标,让基础教育在收获知识与成长的同时,也收获灵魂和信仰,收获对自由的渴望,对梦想的追逐,对未来的探索。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水平总体有待进一步提升,教育技术装备还不够充分,沿海与内陆,东中西部之间存在严重的极差现象,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育质量还有待提升,课程设置单一,教育观念依旧难以跟上时代步伐。目前的基础教育现状难以满足快速融入世界、拥抱变化、大众创新的中国所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了。无论是从前传统的“教师中心”教育观,还是“课堂重归学生”的“学生中心”教育观,亦或是“开放课堂”多方参与教育观念,都着力体现了教育人应时代而动的教育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体系饱受诟病,而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更是给人造成一种这样的印象:高分低能。中小学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快速变革与创新,而发生任何本质的变化,至少在强大的制度性问题面前,它依旧保持一种高度精准的模式在不断稳定向前运行着,而沿着这样的惯性方向,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在“人才流水线”上“被生产”出来。在进入大学之前,他们面对的是单向度的高考指挥棒,没有超脱教材之外的公民教育和自由思想,更有甚者,因常年被教材单一的思维和说教所禁锢,学生的脑海业已成为了“意识形态”的跑马场和知识点的处理器。这是中国创新、创造最大的阻碍。

    而要同时做到“启蒙”“去魅”和“公民教育”,并最大多数、最大限度、最深程度的影响学生,我们首推电影,必定要让电影人文教育进入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视野范畴中,必定要让学生沐浴到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文化资源,在影像世界中获得精神的成长。正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缺乏信仰和逼仄的时空中,所以我们才要凭借电影获得成长的动力,在时间的羽翼和空间的维度里,成长为我们终将努力成为的样子。那必将是电影带给我们最重要的意义,也将是我们一生要讲述的主题。电影作为一种时下最为丰富的影像教学资源更是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可以也必将成为课堂上教材的重要补充。相对于文字材料的文本阅读,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更乐于接受视听文本的感官冲击。也许电影教育在中小学的推广和普及,是电影从另一种维度对基础教育的一次力所能及的救赎。 

三、在中小学推广电影教育的必要性

    当今的中小学教育越来越提倡开放式、新型化的课堂。在中小学可以考虑选修课或者兴趣小组的形式开设电影课,或者将电影鉴赏的内容穿插在语文、美术、音乐等课程,渗透于中小学教育中。电影把逼近于现实生活的真实影像和声音再现于银幕上,这不仅实现了信息传递的大众化,而且使蕴含最广泛和最普通的生活经验和艺术内容在无形中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教化。

    第一,电影通过真实可感的艺术形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引发学生们丰富的内心感受和体验,达到课堂共情的效果,让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中充分感受到情感的张力、思绪的飞扬、思想的魅力,同时达到心理上的满足、心灵的升华,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国家历史的进一步体认,反观社会现实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也会更加赋予时代色彩。学生们在电影故事的感染下,情感发育会更加健全,对于自身所处的国家和社会生活面貌的认识才会更具个性,更能够展示出独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不人云亦云,不随流从众,不至于变成那些只负责“传递信息”的简单头脑,不至于成为只懂得接受而不会咀嚼甄别、吐故纳新的机器。相信,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获得真善美的熏陶。而相反,只懂得将知识点从脑海中“搬运”到试卷上的孩子,一定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也定不能担负起未来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重任。

    第二,中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阶段,电影的声光电、故事对白、人物演绎、场景渲染、音乐共情、图像再现,都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而电影赏析,更是一门能够基于学生观影体验后的情感表达和创设语言情节、形成讨论议题、共同书写电影评语的课堂。观影之后,正是学生情感井喷的时刻,如果此时能够很好的实现师生的互动,教师能够就电影提出某些让学生心灵和世界观造成矛盾的议题,通过共同的讨论,尽管学生的教育背景因人而异、性格不尽相同、父母的塑造也各有特色,毫无疑问,对于同一部电影必然会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感受和心灵撞击,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是教师通过矛盾议题的设置,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不管是否与所谓“主题切合”,不管是否保证“课堂正确”,不管是否与“他人相左”,都无碍于自己观点的表达,都可以捍卫自己的言论自由,在这样的“头脑风暴”下,相信,即使再矛盾的议题也会形成一种人生的共识,而这就是思想、性格、审美情趣、艺术品格的塑造。而教师在课堂的讨论中,不设限制、暂缓评价、追求课堂标新立异、鼓励多多益善、言者无过的法则,则是学生敞开心扉、释放胸臆的前提。

    第三,电影课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电影对白的主要要求有:简洁、自然、生动,这也与在中小学教育中教师们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的基本要求和规范是不谋而合的,这即是对学生口语交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训练学生口述作文、形成逻辑、规范表达、斟酌语词的有效途径。长久以来,由于我们基础教育教学的传统和惯性使然,在课堂上,总是会呈现出教师“一言堂”或者“满堂灌”的现象,而致使学生在课堂上成为“被听课”和“被接受”的角色,学生的主体性难以彰显。而电影课,是通过学生对观影感受的表达,造成一种言论场域,让思绪的翻飞、头脑的灵动、言语的畅快一齐成为课堂再生的要素。而教师在课堂即便要训练学生的言语表达,自我示范是一个途径,但是这又不得不牵涉到教师自身素养的问题,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做一个“好演员”的。在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的课堂,与其说是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倒不如说是考察教师的讲授能力、移情效果。口语交际是一种即时性、应变性、临场发挥能力占据主导要素的语言场景,而不简简单单的是电影台词、对白的再现或临摹,它要求必须符合人物的身份、经历、周遭环境,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的情感得到美的享受和升华,才能真正产生移情效用。因而,好电影的呈现和鉴赏,必定是语言的盛宴,更是思想的主场。

    第四,电影是人文精神和文化根脉承续的重要载体,电影题材的丰富性,电影表达的可塑性,电影形式的多样性,更多决定了电影对历史叙事、对当代社会议题的探讨、对文化实践的创新拥有话语权,而无疑,这些都是重要的呈现要素。中小学生能够通过影像认知从前的历史和这个国家的恢宏文化,能够增强学生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同时也能够更加清晰的指导学生树立未来的人生理想和目标。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国产电影的镜头始终对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文化与精神,始终根值于民族记忆的书写,引导着大众去关注一个时代的脉络,在自己所处的时代站立成自己,同时,也通过观看那些影响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经典影片,从中汲取有益的思想资源,让我们在不断忙碌前行的时候,不至于遗落了民族的灵魂,扭曲了自己民族的性格。只有当我们从人类历史的角度俯察整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内核时,我们才知道自己所要远去的未来和前进的方向。

    第五,中小学电影教育可以让学生对电影形成一个完整的、宏观性的认知态度,可以为学生打开这个艺术世界的大门,为日后我国培育优秀的电影人才而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可以提高国人整体的观影水平、促进电影工业从业者不断自我革新、不断挑战艺术的新境界和新高度,不断创作出更多优良的电影作品,满足更多人的电影需求。相信,通过在中小学开展电影人文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到电影这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规则、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达特性,有自己“推拉摇移和长镜头”等独特的拍摄手法,更有独属于电影的“蒙太奇”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且在自己的对电影的观察和体认中,发现更多异域世界的美好,通过电影,勾连起其他的艺术门类,打通自己的艺术经络,让自己未来的生活充满诗意,让自己可以美好而安适的生活着,相信,这才是我们人生的终极关怀。

四、在中小学推广电影教育的可行性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带宽的普及和4G时代的来临,在教育革新和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育内容的滞后性和教材本身的束缚,很难适应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和中小学生心理快速变化的现实,内容陈旧的教材,很难给学生带来观念的革新、认知的深化、视野的扩展,因而,在当前背景下,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形式,在兼具娱乐性和教育性的同时,普及电影本身作为内容和题材的重要范本,不失为一种课堂之外的补充,或说是提升学生素质,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一,就硬件角度而言。从目前我国普遍多媒体技术的现状来看,除少数“老少边穷”地区外,应该都能从硬件的角度解决影片播放问题。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宽的普及,网络上的影片资源更是丰富多彩。终端设备的普及和教育装备的应用,让中小学推广电影教育成为可能。

    第二,就内容角度而言。教育类的电影在电影题材中是一个丰富大类。甚至可以单列出很多专门的教育电影名单。如《心灵捕手》《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夏洛的网》《一个都不能少》等等,不胜枚举。当然教育类的电影只是一个子类,更多主题的关乎于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电影,很多很多。而在内容的选择上,要符合广大中小学生不同学龄段的心理特征,有甄别的进行选择,可以是动画电影,能够很好的开发中小学的具象思维能力。内容的广泛选择,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电影主题中,造成情感的矛盾冲突,体会正义、善良、诚信、勇敢等美好的品质。

    而作为中小学电影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便是课程教材的编写,这可能是对于一门新兴学科或者一门全新课程最大的挑战,一门没有课标,没有课程评价标准,没有教材,没有教参的课程,事实上,它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恰巧是因为它的“内容不确定”“评价体系不确定”“选材标准不确定”“授课形式不确定”等等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增加了这门课程的魅力。

    第三,就师资队伍而言。近年来,我国实施严格的教师资格认证,对教师从业人员实行严格的学历考察,不同学段对各个从业者都有最低学历的要求。即使是小学教师也要求大学专科毕业,中学学段的教师都是要求本科学历,那么这就保证了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单就从教育背景而言,随着我国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文化素养的提升,多数从事教育的教师已经或多或少的察觉到电影对人们生活的渗透,也多少了解和知道相关的电影知识。

    对于电影,无论是通俗娱乐的角度,还是专业影迷的解读,无疑都为在中小学推广电影教育奠定了人才基础。如若要求在职的专职教师从事电影教育,只要经过有电影专业背景的教授和专家的一定程度的培训,应该是可以胜任基础性的电影教育普及工作任务的。

    如今电影娱乐消费市场的形成已经在中国造成了一种“电影文化”的繁荣景象。作为身处其中的每一位教师,相信也是痴迷于电影所带给你的感动和欣喜的。也许,是电影中的某段插曲,某个回眸的片段,某处不经的落泪,某句击中人心的台词,某处绝伦的风景,某个无与伦比的前段,某个年代深情不变的故事,这些相信都让教师们乐于向自己的学生们分享电影带给他们的感动,而这种心理奠基无疑也为电影文化推广打通了传播者的接受心理。

    第四,就学生接受程度而言。中小学生对于电影的接受程度,其实可以透过时下中国中小学生回家看电视的时间长度来判定。我们业已进入了一个读图时代,们处在这样一个“直观而被动接收”的时代。中小学生很大程度对于信息的获取和所谓知识的获得,多数来源于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发布与推广。而能够形成社会想象和社会议题的,除了每一时段的“大片”和娱乐明星的新闻能够引起学生的广泛注意之外,似乎没有什么可以吸引他们的眼球了。对于学习,他们的态度是解构的,对于电影,他们是全盘接受的。且各种题材和“口味”都来者不拒。当然,学生的趣味给日后从事中小学电影教育的专职教师提出一个挑战,就是引起学生对于“主流电影”和“主流题材”的兴趣。

    第五,就组织接受和准备程度而言。2015年10月11日,全国中小学生电影周开幕。开幕当日,全国中小学电影教育论坛举行。教育部领导、高校专家围绕着推进中小学电影教育、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美学、艺术修养的重要性、实施路径和策略展开了深入研讨、交流。3通过这次全国中小学电影周的开幕,可以看出国家对专业高等院校推动中小学电影教育的重视。而作为中国电影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的北京电影学院,在此次电影周开幕式上,党委书记侯光明教授也做了以“拥抱电影教育就是拥抱未来,拥抱世界”为题的报告,阐述了在中小学开展电影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据他介绍,北京电影学院从2013年开始,参加了北京市高等学校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项目,分别与北京育才学校小学部、学院路小学等5所小学签署合作协议,派出专业教师担任小学名誉副校长,定期讲授电影课程;北京电影学院还在一些知名中小学开展了优质生源基地建设工作,派出专业教师去这些学校开设电影讲座。目前,北京电影学院正在推进“经典电影进课堂”和中小学电影教材编写工作。而教育部相关部门领导也表示教育部将推动优秀影视教育纳入课程,以电影教育为载体,在中小学深入开展美学和艺术教育,并将此项工作纳入教育督导评价体系。电影教育进校园、进课堂,并非让学生像学习语文、数学等学科课程那样学习,而是通过观影、动手制作微电影、参加影评等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美学艺术修养。

五、对在中小学推广电影教育的几点具体建议

    (一)健全组织机构,为在中小学推广影视教育提供有力保证

    由教育部牵头,成立了专门针对中小学电影教育推广的领导小组,由高校电影专家和部门领导组成,行政部署各省市地区的专项领导小组,具体到地方学校,由校长亲自挂帅,抽选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高理论修养的拥有文科教育背景的骨干教师担任专职电影推广教师,学校教务处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的具体实施。由教育划拨专项资金,下到地方财政,配合各地方学校增添、更换新的录放机、电视机、大屏幕、投影仪、或者一体机等硬件设施全部进入了课堂。分管领导制订出了详细的电影教育推广计划、电影教育管理制度、影视文化课程安排表等。硬件设施的投入到位,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使实验工作有章可循,从而为影视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二)明确目标,为电影教育推广活动打下扎实基础

    专业教师通过专业电影院校的系统培训,选用经典影片给学生开课,让学生在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书本中所学不到的东西,把影视课程正式纳入课表。制定每学期影视活动课的工作目标,编排出了各年级每周观片目录表,计划进行电视放映,收集反馈在学生观片后的问卷调查,作为学生对影片评价的原始资料加以保存;每一个月左右,以小报的形式把学校的影视授课动态,向全校学生、教师、家长作一次汇报;学校校办利用影视文化长廊、黑板报及“校园影视之声”,推荐中外优秀名片、宣传学生的优秀影评、教师的体会文章、家长的来信等内容,推动影视活动的开展。 

    (三)积极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为了上好电影课,应积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与上级教研部门和其它兄弟学校建立联系渠道,定期进行交流与合作,共享影视教育资源。学校可以派送影视文化课专职教师和行政领导赴外省参加课题组的业务培训和教研交流;学校亦可邀请了高校影视专家到学校进行指导,增加影视文化课教师的见识和广度。

    (四)上好系列影视文化主题课,编好教学参考书

    根据教育部中小学电影教育推广课题组的整体部署和要求,结合本校师生实际情况,可以自由选择经典系列影片。如“外星人”系列影片等作为主题课例进行研究。这个系列的影片包括:《ET外星人》、《外星来的小精灵》、《天外来客》、《外星人报到》、《第三类接触》等。担任这些课例的专职教师要能根据影视教材实际、学生年龄认知特点,做到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听课、认真评课、认真做好总结、认真修改教案。同时编写好符合本校学生学情的系列参考书,以备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基础,也可以作为档案保存。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观后活动

    在电影课中,学生的“观后活动”是重点和关键,直接影响甚至决定观影效果。为此,必须围绕着观看的影片,开展丰富多彩的观后活动,实现从“坐中观看”向“做中体验”转变。

    1.撰写影评及观后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体会,“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品质,根据他们对作品的理解、个性好恶去撰写自己的体会,观点不要求统一,让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让学生的喜怒哀乐都在观后感中体现。

    2.复述、口头评论电影故事。把电影引入课堂,利用电影的声、光、影像创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的教学氛围。学生观看电影后,头脑中一定留有深刻的印象,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主要情节进行复述,对故事情节进行讨论。在这方面,我们采用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有把故事讲给亲朋好友听,有分组复述,有故事复述比赛等。

    3.仿演电影片段。让优秀电影进入课堂,走进学生的心田,不但增长学生的见闻,更能把这一种优秀的文化集合体作为实现推进素质教育的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学生看到兴奋之时常常手舞足蹈,看到愤怒之时常常咬牙切齿。为了让学生这种情感得到释放,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我们让学生模仿电影中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甚至服饰,把人物的个性特点、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从而强化对影片中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切体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概括整合能力。

    4.给电影配音。我们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展此项活动。首先我们利用简单的动画片,让学生设计对白,给原来没有对话的画面加插画外音,学生练习时也可以即兴发挥,这样更显灵活性和随机性;其次是把电影中原有的人物对话省去,学生对着口型进行配音,这样的难度就稍微大了一点,说话的语调、语速都要恰到好处,否则就会出现音不对画的情况。由于学生对配音这项活动非常感兴趣,因此全身心投入活动,认认真真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练习。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理解、表达能力,还培育了学生追求完美的良好品质和做事持之以恒的毅力。

    5.每年举办一届校园电影节。每届电影节以年级组为单位定主题,各年级围绕各自的主题开展观片、影评征文、手抄报、手工制作、知识竞赛、演讲、绘画书法、主题班会、学唱电影歌曲、“亲子电影院”等活动。相信五彩缤纷的艺术长廊定会吸引众多的学生、家长驻足观看,形成校园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在中小学推广和普及电影教育是一次在中小学实行创新课改的有益尝试,这是一次电影对处在焦虑状态的基础教育的救赎,它像是一个优雅的贵族缓缓向我们走来,向我们呈现出一个艺术纷繁的世界。我们张开双臂深情拥抱它的到来,以凌空飞翔的姿态,观看这个充满审美意趣的国度,而学生们也将跟随我们一起徜徉电影艺术的世界,一起俯瞰这渺茫、辽远而又迷人的电影风景。

 

(沈鲁,南昌大学副教授;程志,南昌市第十三中学教师)

 

 

注释:

1、瞿孝军:《电影的教育作用仍然不可忽视》,《学习时报》,2009年9月28日,第4版。

2、李建云 :《关于在中小学开设影视课程的若干思考》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12月,第19卷,第4期,第36页。

3、李佳 :《影视教育将纳入中小学课程和督导评价》,新浪教育基础教育频道,2015年10月12日。

网站首页    |    励志简介    |    励志动态    |    励志大事记    |    政策法规    |    影片介绍    |    电子报刊    |    微电影大赛    |    影评活动
技术支持:中邦网络
励志online小程序
励志online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