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电影缺失:传统文化教育有电影一份责任
发布 : 2016-03-07 10:25:08 来源 : 转自 北京晚报 陈滨
贺岁档连着春节和孩子们的寒假,可要在这么热闹的档期里为孩子选一部电影,就只剩一种选择——动画片,还多是外国动画片。真正的中国儿童电影早就在银幕上消失了,中国电影票房年总票房已经进入几百亿的黄金期,可银幕上却没有一部专门奉献给孩子们的儿童片,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中国儿童电影始终是以教育青少年为目标,弘扬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为导向的,儿童电影在我国少年儿童的成长中起到了教育娱乐的重要作用。《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应声阿哥》、《四个小伙伴》等不同时代优秀的儿童电影作品,令很多长大了的老“儿童”们记忆犹新。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今天,儿童电影却消失了。在我们全社会越来越重视少年儿童成长的今天,孩子们接受的都是外国儿童影视作品的教育。“人之初,性本善”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在电影这块银幕上,却让电影人裹着大把的人民币,以儿童电影已经赚不了钱的名义抛弃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扶老携幼变得只剩下了口号,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国少年儿童教育的缺失,有电影一份逃脱不了的责任。
在互联网时代,今天的青少年应该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答案是,一定要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动起来、有趣起来、时尚起来。据有关部门一份青少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专项调查显示,最受青少年喜欢的了解传统文化的方式首先是社会实践活动,其次是影视作品,这一结果说明,生动活泼的、符合孩子好玩天性的活动更受青少年欢迎。电影作为青少年喜欢的文化娱乐产品,专门给青少年看的电影却越来越少,甚至彻底消失了,这是为什么呢?当今没有儿童片与缺失优秀的儿童片创作有极大的关系,但是,这种缺失是人为造成的,是电影从业者急功近利造成的,是只认市场回报而忽略了国家利益的后果。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有专门儿童电影制片厂的国家,而今儿童电影制片厂的编制还在,但是这个曾经引人骄傲的厂牌已经不知道扔到哪个库房里了,原本研究、制作儿童电影的一干人马也是各奔东西,国家投资兴建的儿童电影制片厂消失得据说只有一间厂长办公室的尴尬境地。
我国著名的儿童片导演王君正曾经拍摄过《应声阿哥》、《天堂回信》等多部优秀的儿童电影,因为再也没有人找她拍儿童片,很多年前就躲到海南颐养天年去了。人才消失是令人痛心的,可是如果要培养一名优秀的儿童片导演,那还真不是一日之功。当年的王君正为了了解儿童的成长结交了很多少年儿童朋友,和孩子们一起生活,给每一个孩子写成长笔记,这些长大成人的孩子都得到了“王妈”给他们写的成长笔记,时至今日,那些长大了的孩子们还亲切叫她“王妈”。由此可见,成为一位优秀的儿童片导演所付出的首先是一颗有爱的心,是对儿童电影事业的执著和热爱。
当今的编剧们导演们有谁还能俯下身姿,与孩子平等对话,以孩子的视角观察世界?谁还能以责任而非票房来衡量自己的工作价值?所以,儿童片自戴镣铐远离了儿童们的视线,和儿童的距离越走越远。直至进入恶性循环、举步维艰,彻底消失在孩子们渴望的眼神中。
儿童片是以儿童生理、心理成长为主题的影片。影片的主角是儿童,配角还是儿童。2015年一部以儿童片的面目出现在银幕上,并赚取了大把票房的《爸爸去哪儿》似乎给人带来了希望,但是这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儿童电影,是明星们以自家孩子的教育为主题,准确说,连儿童片的边都不沾,这完全是“明星电影”,是只有中国独有的品种,是把栏目剧生改成电影,靠明星挣钱的劣质电影。这样的“儿童片”并不能代表儿童片的复苏和崛起,相反,这是一部远离了大多数儿童的真实生活,以儿童片的名义,一部粗制滥造的伪儿童电影。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产电影的票房突飞猛进,儿童电影却举步维艰,步步萎缩,专门奖掖儿童少年电影的奖项“中国电影童牛奖”也归类在华表奖的一个单元,应和了儿影厂只剩一间厂长办公室的相同命运。在电影的计划经济时代,任何一个电影制片厂每年都有1至2部儿童片的指标,如果没有完成指标,厂长是要受处分的。因为这是丧失党性良心的行为,而今电影没有任务指标,放开了艺术创作的边界,但同时儿童片的指标也随之消失了,这就是体制上中国儿童电影消失的准确说辞。致使当今中国儿童电影进入了没人管、没人问,但需求极大的窘况。
儿童片的童趣是每一个成年人一生都铭记的。那是童真,更是一种情怀。缺失儿童片,孩子们只能看外国的儿童影视作品,热闹的动画片同样代替不了儿童片。现在电影业一年高达几百亿的票房,电影这么能挣钱,难道就不该拿出一部分资金帮扶儿童片?中国有几千万儿童,关心儿童的成长,扶贫儿童电影正当时。提倡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青少年最喜闻乐见的电影,同样应该有一份担当起来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