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动态 >首页

侯光明:走中国特色电影教育之路

发布 : 2015-09-23 10:26:33     来源 : 《北京教育》杂志 程麒台

    侯光明,男,汉族,中共党员,管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驻日本国大使馆一秘,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副书记,现任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曾获“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国防科工委“511”高级管理人才、首都“五一”劳动奖章、“北京高校模范工会主席”等荣誉。荣获国家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2004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系统科学、组织科学、创新方法研究,出版《中国研究型大学:理论探索与发展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等专著或教材20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并多次获奖,其中数篇被SCI、EI等检索。

    2015年,对于电影艺术来说,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年份。1895年,电影在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手中诞生,从此电影就与时代和生活紧密相连。1905年,丰泰相馆拍摄的京剧电影《定军山》,宣告了中国电影的诞生,从那时起中国故事有了新的说法。2015年,我们迎来了世界电影诞生120周年和中国电影诞生110周年。

    2015年,对于北京电影学院来说,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年份—这所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老牌艺术院校迎来了自己的65岁生日。1950年,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北京电影学院前身)建立,打开了新中国电影教育之门。从此,电影在我国作为一门学问和技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北京电影学院如何庆祝自己的生日?怎样看待自己走过的道路?又将引领中国电影教育走向何方?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侯光明。  

    记者:据我们了解,学校正在努力建设高水平的世界一流电影学院,结合当前形势,您能谈谈学校在完成这一目标的历史征程中面临哪些有利因素吗?

    侯光明:十八大以来,国际国内良好的综合形势,为中国电影教育和北京电影学院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具体包括: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电影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四个全面”的宏大战略布局,对学校如何顺势而为、把握机遇,以深化电影教育改革为驱动力,以依法治校为理念方法,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动高水平世界一流电影学院建设具有重要指导和启示意义。

    “一带一路”战略助推电影高等教育国际化。电影作为文化的先锋,具有广泛的亲和力和深刻的感召力,能够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人民的文化认同和心理认同,成为国家之间进行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的一张名片,为我国与沿线各国深化合作奠定坚实的民心基础。这有利于学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电影学科学术资源优势,挖掘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影教育机构的合作机会,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推进中国电影教育的国际化。

    “互联网+”为电影高等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互联网使电影项目的营销、发行、衍生等各个环节都产生了巨大变化,促成了电影产业一系列新的变革。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外部发展需要,在学科专业设置上,要求学校以电影产业链为依据进行延伸,注重电影学与新闻传播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专业的建设,有利于学校实现从单一学科大学向单科指向的多学科大学发展。

    我国电影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带来的机遇。2014 年,中国电影票房是296亿元。今年上半年,中国电影票房已经超过203亿元,同比去年上半年增幅达48%。而暑期电影票房出现井喷式增加,仅7月就创下了54.9亿元的票房。在国际上,2014 年全球电影票房375 亿美元,比去年增长了约4%,全球75%的票房增量都由中国贡献,中国电影凭一己之力托起了全球电影市场,成为仅次于北美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在可预期的未来几年,中国将赶超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这要求我们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智力和文化支持。

    电影学院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近几年,总结凝练了“育大师、著大作、拍大片、盖大楼、养大气”的发展思路、“5+1”发展战略等组成的办学思想体系,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积极推进依法治校,持续深化了教研创“三位一体”的办学特色,紧抓机遇、乘势而上、破解难题,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艺术创作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学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为建设世界一流电影学院奠定了坚实基础。

    记者:学校抓住机遇、直面挑战,走中国特色电影教育之路的主要思路是?

    侯光明:一是树电影教育强国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水平世界一流电影学院。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对艺术工作者提出了6句箴言的具体要求,为中国文化产业和电影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年3月,刘延东同志视察了北京电影学院,在肯定学校已经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新的希望和要求。希望学校向高水平的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希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艺术大师、创造艺术精品,为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作出应有贡献;希望为中国电影事业的繁荣发展、电影产业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促进国家良好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高举文化自强的旗帜,继承自身优良文化传统,建设高水平世界一流电影学院,走中国特色电影教育之路。

    二是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顺应“一带一路”战略,重新布局国际化战略,积极探索新的办学模式。正在筹划由学校主持构建“一带一路”电影教育国际联盟,打造影视教育交流平台。顺应“互联网+”战略,继续深化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战略,筹备建立“互联网学院”,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推进影视产业园区和继续教育学院的建设。在此基础上,编制北京电影学院“十三五”规划,明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艺术创作、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和推动人文交流“六大功能定位”,继续坚持 “五大”发展思路和不断完善“5+1”发展战略。

    三是分析行业发展趋势,明确电影教育的重点工作。近几年,中国电影产业在大发展、大繁荣的同时,出现了跨界导演渐成趋势、IP成为电影创作重要素材、资源整合日趋关键和粉丝成为电影重要消费力量等一系列值得关注的新现象。据此,学校拟加强以下六方面工作:重视学科间融合。培养跨学科高端复合型人才,特别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电影人才培养。注重适应时代新需求的交叉学科专业的建设,协调发展电影学与新闻传播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学、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构建支撑电影学持续发展的多学科体系。重视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教研创”办学格局的互动与结合。学校将继续注重行业实践,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师生参与角逐国内外影视大奖。努力将好的艺术创作成果转化为教学和科研中的理论成果。努力推动教学、科研中优秀的理论成果为艺术创作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持。重视中小学儿童电影教育。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领导和支持下,办好中国中小学生电影节,加强青少年美学教育;探索成立“中小学教育部”,开展电影进课堂活动和中小学电影教材建设,将电影教育延伸到中小学教育。在全面普及电影素质教育中,培养和挖掘优秀电影人才。重视“三个面向”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实践,开办行业高端人才培养班,提高电影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充分发挥校友会和培训中心的作用,为校友和社会人员提供教育机会和合作平台,促进其成长成才。重视以创作引领中国电影文化的前进方向。学校高举“新学院派”大旗,以青影厂为平台,倡导拍“文化大片”。目前,青影厂基本达到了每月开拍一部新片的创作量,形成了学生创作、教师创作、联合拍摄、自己主创的四种电影创作方式。2014年由学校主创的电影《衍香》入围第24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奖项。已经完成了由文化部监制、由学校主创的中国首部歌剧《白毛女》3D舞台艺术片的拍摄剪辑工作。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把电影教育融入“一带一路”总体战略布局,深化学校国际化战略,与不同地区、国家在人才培养、学术往来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因地制宜地开展广泛合作。

    我们注意到,自电影诞生的120年以来,欧洲成为了电影艺术当之无愧的策源地,美国则是电影产业无可争议的领头羊。在新时期,中国完全有基础、有可能建立起电影教育的桥头堡。北京电影学院有这样的使命感和自信心,我们将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下,加快世界一流电影学院建设,走中国特色电影教育之路,为建设社会主义电影强国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历史贡献!

(文章有删减)

网站首页    |    励志简介    |    励志动态    |    励志大事记    |    政策法规    |    影片介绍    |    电子报刊    |    微电影大赛    |    影评活动
技术支持:中邦网络
励志online小程序
励志online公众号